全國31省工作報告創新與技術轉移相關內容摘錄(中)
全國31省工作報告創新與技術轉移
相關內容摘錄(中)
全國31省工作報告創新與技術轉移
相關內容摘錄(中)
NO.11·甘肅
2022發展規劃
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支撐。聚焦優勢重點領域,爭取建設同位素實驗室、敦煌文物保護中心等國家重點實驗室。深化與上海張江等東部地區的戰略協作,推動蘭白自創區和蘭白試驗區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加速落地。實施高校院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,整合重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。啟動隴粵共建“大灣區·蘭白自創區中醫藥創新發展示范區”。規劃建設“校企共生融合發展創新港”。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,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制度。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,加快培育“專精特新”企業。大力推進“雙創”工程,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和雙創示范基地。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,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。
NO.12·四川
2021工作回顧
一年來,四川大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,高質量發展動力不斷增強。
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。西部(成都)科學城、天府興隆湖實驗室、天府永興實驗室、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運行,中國(綿陽)科技城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、國家實驗室四川基地加快建設。新增落戶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、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、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、2個國防科技工業創新中心。成都超算中心進入國家序列,部分大科學裝置取得一批重大科學發現。
產業技術創新持續強化。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、成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。實施144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項目和創新產品項目,27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,育成全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公豬品種“川香黑豬”,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1.9萬件、增長36.3%,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96億元。
軍民協同創新深入推進。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項目55個,16項先進技術成果獲國家立項支持。醫用同位素堆落地建設,國家科技創新匯智平臺獲批運行,科技協同攻關和要素保障體系逐步完善。
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開展。出臺“科創十條”,新增兩院院士6名,全省人才總量突破1000萬人。實施“天府科創貸”試點,全省研發經費投入超1000億元,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.5萬家、增長20.5%,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、營業收入達2.1萬億元,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2022發展規劃
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
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。發揮大院大所大學優勢,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,高水平打造西部(成都)科學城,高效率推動中國(綿陽)科技城突破性發展。啟動建設電磁驅動聚變等國家大科學裝置,加快建設錦屏深地實驗設施和中科院成都科學中心、稻城天文科技集群項目,建成投用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、轉化醫學設施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。積極爭創國家實驗室,大力推進國家實驗室四川基地建設,聚焦電子信息、生命科學、生態環境等領域建設天府實驗室,布局建設省級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。
加快創新載體建設。在科研實力雄厚、產業競爭優勢明顯的重點領域整合資源、創新機制,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、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,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,完成國家級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、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、工業云制造創新中心創建工作。加快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、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、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。做實做強省級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研發平臺。實施高新區能力提升行動和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。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、眾創空間等孵化載體提檔升級,新建一批雙創示范基地。
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實施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、釩鈦稀土、智能裝備、生物育種等重大科技專項,著力解決一批“卡脖子”問題。加強太赫茲通信技術、存儲技術、光電技術、量子互聯網、激光技術等領域引領性前沿技術攻關,爭取原創性突破。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,設立省自然科學基金,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、高校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。開展科研項目“揭榜制”、科研經費“包干制”和科技成果評價綜合試點。實施100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項目,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。
深化軍民協同創新。推動國防工業科技成果區域轉化中心在川落地。促進核能與核技術應用、航空整機與發動機、軍事電子信息、航天及衛星應用、高端材料等產業集群發展,加快建設高技術產業基地。推進科技創新匯智平臺建設,深化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點,發展通用航空產業。探索“軍民商”衛星數據資源整合利用,實施高分、北斗衛星應用示范,組建四川衛星資源中心。
附:名詞解釋: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10項任務:四川參與國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、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等10個方面全面創新改革任務。
NO.13·陜西
2021工作回顧
建強平臺蓄積創新發展動能。
舉全省之力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建設,制定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和“1+N”政策體系,設立規模2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,常態化舉辦路演活動130多場,115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并注冊企業,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38.6%,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2.3%,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3.2%。著力夯實創新基礎,加強知識產權保護,16家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創新聯合體投入運營,空天動力陜西實驗室啟動建設,國家超算西安中心、中國—中亞“一帶一路”聯合實驗室等順利獲批,2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。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,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、研發投入強度增幅超過前四年總和。
2022發展規劃
堅持做強平臺、優化生態,全力構筑創新驅動發展優勢。
提升秦創原平臺牽引力。深入實施秦創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,加快創新促進中心、網絡平臺、平臺公司建設,提高市場化運作、常態化路演、鏈條式孵化、高效能轉化水平。持續引進建設國家級、省級孵化器和中試平臺、新型研發機構、共性技術研發平臺,構建更多龍頭企業牽頭、高校院所支撐、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,建好國際路演中心,建設知識產權運營交易中心,年內總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轉化并注冊公司不少于200個。實施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,健全“科技型中小企業—高新技術企業(瞪羚企業)—上市企業(獨角獸企業)”全生命周期培育鏈條,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.3萬家,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、瞪羚企業200家、上市企業12家,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2500億元以上。加強與國內外高能級創新平臺交流合作,輻射聯動市縣區、園區、院所、企業融通創新,形成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的省域創新體系。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,支持西安高新區硬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,推動延安、商洛、漢中、銅川、榆林等高新區提檔升級。秦創原是我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平臺,我們一定努力將其建成立體聯動“孵化器”、科技成果產業化“加速器”、兩鏈融合“促進器”,打造成我省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。
提升基礎性創新支撐力。貫徹落實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,爭創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。支持空天動力陜西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,圍繞能源資源、信息、材料、生命科學、農業環境等重點領域,布局提升陜西實驗室體系。支持西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,支持榆林創建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,加快楊凌農科城等創新載體建設。支持國家分子醫學轉化科學中心、先進阿秒激光、電磁驅動聚變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,強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預研工作。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,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,聚焦煤炭分級分質利用、稀有金屬材料加工制備、光子集成芯片制造、機床智能主軸、高性能傳感器、高世代基板玻璃等“卡脖子”領域,加大科技攻關力度,全力打通產業鏈、創新鏈的痛點、堵點,實現“兩鏈”深度融合。
提升生態鏈系統競爭力。認真落實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攻堅三年行動方案,改革創新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,實行“揭榜掛帥”、“賽馬制”、立“軍令狀”等制度,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、經費包干制、信用承諾制,賦予科研單位、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。打造“科學家+工程師”、創新型企業家、科技經紀人三支隊伍,鼓勵高校、院所科研人員領辦創辦科技企業,擴大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范圍。建設高標準技術交易市場體系。發揮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和風投、創投等投資基金的孵化催化作用,大幅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,把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向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傾斜。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,我們一定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,使科技、產業、金融積極互動起來、良性循環起來,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。
NO.14·湖北
2021工作回顧
著力推進發展動能轉換,轉型升級開創新局面。
緊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,加快推動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。科技強省立起“四梁八柱”。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當使命、視創新創造如生命、抓創新發展像拼命,制定“1+4”科技政策體系,全力爭創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,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初見雛形。脈沖強磁場設施優化提升、作物表型組學研究、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納入國家“十四五”規劃,數量居全國前列。新增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、精細爆破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,總數達到30個、全國第4。新增數字建造、智能設計與數控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。華中科技大學、武漢大學獲批國家醫療器械監管科學研究基地。華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投入運營,武漢超算中心開工建設。涌現出超快激光器、400G硅光芯片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,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等24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。新晉院士8位,總數達到81位。新增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家、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家。黃石、荊門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。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獲批,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成為創新發展生力軍。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25%,突破2000億元?,F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。聚焦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、先進制造業主導、現代服務業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,實行重點產業鏈鏈長制,推動形成以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、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、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為骨架的“51020”現代產業集群。新增黃石、孝感、隨州、仙桃4個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,總數達到10個、全國第3。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行動,京東方10.5代線、聯影醫療器械等項目建成投產,“武漢造”衛星下線,東風嵐圖、小鵬汽車、吉利路特斯、邁瑞醫療等項目加快建設,湖北成為全國最大的光電子芯片、中小尺寸顯示面板基地,全國重要的商業航天、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基地。數字經濟加快發展,規模達到2萬億元。
2022發展規劃
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切實加快新舊動能轉換。強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硬核支撐,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,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、經濟強的通道。
著力營造一流創新生態。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,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。實施科技金融“滴灌行動”升級版,設立省科技創新發展基金。創新“揭榜掛帥”等制度,加快落實科技重大專項。實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發展扶持工程、科技成果轉化提速行動,探索職務成果賦權改革、高校院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,打造產教研成果轉化聯動體,技術市場成交額達到250億元以上。
著力打造重大科創平臺。全力爭創“兩個中心”,加快光谷科創大走廊82個重大項目建設,推動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,支持9家湖北實驗室高效運行、努力爭創國家實驗室。積極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、產業創新中心、制造業創新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。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。支持襄陽、宜昌建設省域科技創新中心。促進省級以上高新區提檔升級。
著力培育壯大創新力量。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領軍作用,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研機構。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“十百千萬”行動計劃,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00家以上、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200家以上、“瞪羚”企業100家以上。著力建設科技人才隊伍。發揮院士專家引領作用,實施“楚天英才計劃”,打造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,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師。優化科技人才分配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,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、經費支配權、資源調度權。我們要讓各類優秀人才近悅遠來,加速把“楚才在鄂”優勢轉化為“楚才興鄂”現實生產力。
NO.15·山西
2022發展規劃
全力構建良好創新生態,增強高質量發展驅動力。
激發科技創新活力。改革完善省級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制度、科技成果評價辦法等,落實好揭榜掛帥制、賽馬制,推行科研經費包干制、項目管理里程碑制、結題驗收備案制,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、經費支配權、資源調度權,鼓勵創新,寬容失敗。健全以創新價值、能力、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,加強青年科技后備軍建設,在重大專項或重大科技工程中探索實行雙主持人制。
推動創新平臺建設。高質量推進“111”“1331”“136”等創新工程,推進懷柔實驗室山西基地和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(山西)建設,積極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,加快創建有機旱作農業、智慧交通國家重點實驗室。優化調整省級實驗室體系,布局建設3-5個省實驗室,力爭省重點實驗室達到140個。爭創煤氣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,新建30個省技術創新中心。推進高速飛車試驗線建設。完善開放共享服務平臺,推動高校、科研院所共享共用科研資源。
加強科技成果轉化。精準對接碳達峰碳中和、能源革命、數字經濟、先進制造業等,立項實施30個左右科技重大專項,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。推進知識產權強省和質量強省建設,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機制。積極推廣應用首臺套、首批次、首版次產品。開展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,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建設和示范企業認定工作,新建10家省中試基地,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。
NO.16·廣東
2022發展規劃
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,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,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。
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。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“廣東路徑”,實施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“卓粵”計劃,將1/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,加快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、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建設,提升“從0到1”的基礎研究能力。實施新一輪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,扎實推進部省聯動重點專項,完善“揭榜掛帥”“賽馬制”“軍令狀”等項目組織形式,力爭在核心技術、高端裝備和關鍵零部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。深入實施核心軟件攻關工程,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,加快試點應用。前瞻布局未來產業,推動信息光子、衛星互聯網等產業加快發展。
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。加大企業創新普惠性支持力度,落實首臺(套)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。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,構建龍頭企業牽頭、高校院所支撐、各創新主體互相協同的創新聯合體。打通知識產權創造、運用、保護、管理和服務全鏈條,加強中國(廣東)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行業快速維權中心等建設。推動韶關、陽江、梅州、揭陽等地創建國家級高新區。支持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,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。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,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,推動形成科技、產業、金融良性循環,構建“基礎研究+技術攻關+成果產業化+科技金融+人才支撐”全過程創新生態鏈。
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廣東。發揮藥品和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作用,促進成果轉化、產業集聚。
NO.17·上海
2022發展規劃
聚力加快推進科技創新、教育現代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,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和支撐。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貫徹“四個面向”,發揮科教和人才資源優勢,擴大高水平科技供給,全方位培養、引進、用好人才,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。
著力做強科技創新引擎。聚焦基礎學科、戰略導向領域,健全面向基礎研究重點團隊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。積極參與、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,布局一批市級重大科技專項。激發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活力,加快建設一批高能級共性技術創新平臺,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,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、規?;瘧?。深入推進長三角技術創新中心建設。實施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,完善“揭榜掛帥”等攻關機制。實施高價值知識產權培育工程,擴大快速審查、快速確權、快速維權服務覆蓋面,高標準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建設。
大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。依托國家實驗室、大科學設施、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、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、華為青浦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,大力集聚戰略科技人才、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,培養青年科技人才、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,建立以創新價值、能力、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,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,積極穩妥下放崗位設置、職稱評審、科研管理、經費支配等權限,進一步向用人主體授權、為人才松綁。加強全市人才計劃整合,加快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。
優化創新創業環境。推動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特色化發展,營造高品質人才生態系統,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,進一步打響“海聚英才”品牌。健全創投機構與創新項目對接機制,完善商業銀行與風險投資、天使投資的投貸聯動模式。加快建設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,推進人才安居工程,優化教育、醫療等服務供給。
NO.18·江蘇
2022發展規劃
堅持創新第一動力,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集中優勢力量向創新“高峰”攀登。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。發揮財政專項資金撬動引領作用,聚焦先進材料、高端芯片、工業軟件、生物醫藥、生物育種等亟需突破的領域,全面推動重點項目攻關“揭榜掛帥”,統籌抓好180項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,組織實施前沿重大基礎研究項目,部署推進100項重點基礎研究項目,促進基礎研究、應用研究和產業化對接融通,著力突破“卡脖子”環節。
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。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“小升高”行動,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增強創新能力,加快形成高新技術企業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獨角獸、瞪羚企業有機銜接的創新型企業梯隊,培育更多創新型龍頭企業。支持骨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,協同高校院所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重大科技攻關,打造跨領域、大協作、高強度的創新基地。
高質量推進創新平臺建設。積極爭創國家實驗室、重點實驗室等“國字號”平臺,爭取更多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布局江蘇,加快紫金山實驗室、姑蘇實驗室、太湖實驗室建設步伐,出臺省實驗室“人才科研特區”政策,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展現江蘇擔當。充分發揮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引領帶動作用,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,推動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,支持蘇州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。深化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,加快建設一批省級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。建好用好國家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,提升創新要素集聚濃度,將輻射范圍向全省拓展。
優化科技創新生態。完善科研項目布局,推動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,加強產業技術研發國際合作,充分發揮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作用,強化知識產權創造、保護、運用,促進科技、產業、金融良性循環。用好人才第一資源,聚焦“高精尖缺”,實施更加積極、開放、有效的人才政策,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戰略科學家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、青年科技人才、卓越工程師和大國工匠,縱深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,建設國家級人才平臺,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,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,全力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。
NO.19·云南
2022發展規劃
推動科技創新賦能實體經濟,催生跨越發展新動能。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,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。
加快創新型云南建設。落實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29條措施,實施核心技術攻關等八大工程,省級財政科技投入增長25%以上。高水平建設云南實驗室和省技術創新中心,支持領軍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,新增一批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。遴選省“兩類”人才160名,加大院士專家團隊、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力度。深化科技入滇,支持設立新型研發機構。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%,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全民科普工作。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,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。
培育壯大新興產業。加快打造稀貴金屬、錫、鈦、鍺、銦和液態金屬等新材料產業集群。健全電力裝備、高端智能裝備和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。實施“云藥”品牌培育行動,加大疫苗研發和產業化力度,大力發展血液制品、單抗藥物等生物制品和化學藥,推動中醫藥產業集約發展,打造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。
大力發展數字經濟。以產業、平臺、生態、制度和監管五個體系為重點,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數字經濟先行示范區建設。大力發展半導體、光電子等材料及智能終端制造,支持區塊鏈產業發展,加快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。實施普惠性“上云用數賦智”,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平臺建設,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標桿企業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增長30%以上。
NO.20·遼寧
2021工作回顧
創新動能加速集聚。傾力做好結構調整“三篇大文章”,謀劃項目1492個、總投資6768億元,制定實施24條重點產業鏈建設方案,加快建設數字遼寧、智造強省。推動產業數字化賦能,加快智能工廠、數字化車間建設,上云企業近9萬戶。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,新建5G基站2.5萬座,“星火·鏈網”超級節點落地沈陽,16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線運行。成功舉辦2021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。強力推動科技創新,實施《遼寧省科技創新條例》《遼寧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》。構建以企業為“盟主”的實質性產學研聯盟200個,組織開展“揭榜掛帥”科技攻關項目101項。完成國家和省科技重大專項38個、攻克關鍵核心技術66項。引進“帶土移植”團隊218個。25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,“納米限域催化”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。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省內轉化,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4000多家、高新技術企業1000多家,新增瞪羚企業215家、雛鷹企業798家,新增國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137家。
2022發展規劃
持之以恒強創新,促進動能加快轉換。堅持創新在振興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爭創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,充分激活科技創新第一動力。
培育壯大創新主體。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,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研發投入后補助等政策,激發企業創新活力。深入實施科技企業培育計劃,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4000家、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。聚焦市場需求,新組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200個、提升類聯盟600個,實施“揭榜掛帥”項目200項。高起點建設樞紐型技術交易市場,省內落地轉化科技成果4000項以上。
提升創新平臺能級。抓住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機遇,推動材料實驗室、智能制造實驗室、精細化工與催化實驗室、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。爭取大科學裝置落戶遼寧。支持以企業為主體,新建盤錦精細化工、錦州松山湖新材料等20家中試基地。高標準建設沈陽渾南科技城、大連英歌石科學城,提升沈大自主創新示范區能級。支持產業鏈大中小企業打造共性技術平臺,融通創新發展。
激發創新人才活力。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,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。升級實施“興遼英才計劃”,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。深化“柔性引才”體制機制,持續推進“帶土移植”行動,引進100個高層次人才團隊。強化人才梯度培育,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獎補政策,新增科技領軍人才50名、高技能人才5萬人,儲備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。弘揚勞模精神、勞動精神、工匠精神,培育一批大國工匠、遼寧工匠,打造技工強省。
營造良好創新生態。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行動,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、人財物使用自主權。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。加大省產業(創業)投資引導基金投入力度,更好發揮孵化器、眾創空間作用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,引領社會尊重人才、崇尚創新。
END